岡仁波齊峰導遊詞

发布时间:阅读次数:

   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著名神山岡仁波齊峰。
    岡仁波齊峰,屹立在普蘭縣境內,距獅泉河鎮200多公里,距普蘭縣約100多公里,綿延於中、印、尼三國邊境,海拔6656米,是岡底斯山脈的主峰。它山形如橄欖,直插雲霄,峰頂如七彩圓冠,周圍如同八瓣蓮花四面環繞,山身如水晶砌成,宛如技高絕頂的玉鑲冰雕。因它的險峻,至今仍是無人能攀登的處女峰。東邊的萬寶山,傳說是釋迦牟尼腳踏過的山,西邊是度母山,南邊是智慧女神峰,北邊是護法神大山。
    大家請看,神山的確與眾不同,它的神秘之處是,山的向陽面,不知為何.終年積雪不化,自雪皚皚,在陽光下光彩奪目,潔白無瑕。而神山的背面,艮年沒雪,即使被白雪所覆蓋,等太陽一出,雪隨即而化,剛好與大自然之背陰積雪,陽面沒雪相反。
    我先給大家解釋一F這座山峰名字的含義。先說一下岡底斯,「岡」是藏語「雪」的意思,「底斯」是梵語「雪山」的意思。而岡仁波齊藏語意為「寶貝雪山」,梵語意為「濕婆的天堂」.電就是印度神話中「神的天堂」。歷史上曾有不少中外高僧在此修行講經,因而這裡很久以前便成為佛教、印度教、耆那教和苯教四大教派共同信仰的中心,是中、印、尼三國各族數以萬計的信徒神馳嚮往的地方。
    藏傳佛教認為它是密宗勝樂之無量宮,其周圍的群山河流均為勝樂宮的組成部分,蘊藏著深奧的宗教含義。相傳,在鬥淨時期,從天神界下凡的四神和四尋香神佔領南贍部洲的空行8處,四夜叉和四羅剎佔領了岡底斯山在內的地政8處,四魯和四阿修羅佔領了地下8處,四非人和四魔女佔領了24聖地和8葬場。它們均邀請大自在神之化身大威德神去供奉,但大威德未親自赴邀,而變出24個石頭陽具分贈。由於神鬼們殺生祭祀大威德之陽具,使這些地方的生靈們更加兇惡、貪心、充滿仇恨。對此,居於色究竟天的金剛持佛大發慈悲心,用其威猛之相征服了居於24聖地的神鬼,加持勝樂佛前往,至於石頭陽具.電以24個勝樂佛像取而代之。從此,岡底斯山成為勝樂佛之宮。
    岡底斯神山又是眾多佛、菩薩和高僧大德所加持和修行的聖地。據傳,釋迦牟尼佛在轉法輪時塑3尊佛像,分別供奉於神界、魯界和人間。羅剎王貢布崩用神變迎請人間的釋尊佛像供奉,但沒有供奉此佛的特殊坐床,於是想用神變背網岡底斯神山。這時釋迦牟尼及五百羅漢立刻飛往岡底斯神山,在岡底斯南面的「五百羅漢聚盆」或叫「上壇城」的岩石E留下腳印,同時在神山四角各留一腳印,稱為「底斯不動四釘」,這樣羅剎王無法背走,如今在岡底斯山背後可看到清晰的繩印及四周釋尊的腳印。西元8世紀,赤德祖讚贊普時,印度著名佛教大師桑結桑巴曾到岡底斯山修行,印度佛教大師達爾瑪拉因患痼疾前往岡底斯山修行,結果病癒返回,蓮花生大師也在神山聖湖修行過。相傳,阿底峽路經此山依據山頂羅漢敲鐘擂鼓之聲判斷時間,據說有福之人依然能聽到檀木板敲擊之聲。尤其是尊者米拉日巴到神山修行,並同苯教徒納若奔瓊鬥法取勝的故事,更為神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紗,增加了神聖感。後來成為止貢噶舉派和主巴噶舉派的主要修行聖地,曾有數以萬計的噶舉派高僧在此修行,修建了眾多的寺廟,留下豐富多彩的宗教遺跡及讚美神山的詩詞。為此,中外佛門弟子尤其藏傳佛教信徒,都將岡底斯山當做「神山」加以朝拜。
    印度教把岡底斯神山看做大梵天的駐錫地,在此地他與配偶喜馬拉雅之女進行著永恆的修定。印度的濕婆神廟,印度文叫凱拉斯塔,其建築結構酷似岡底斯山。此外,印度教的許多寺廟都以岡底斯山為原型建造。由於受性力派影響,印度教還把岡底斯與男性生殖相提並論,他們認為所謂涅,是用性來完成。在印度教的《往世書》中還認為岡底斯山是財神閻羅統治的國度,其周圍的8座山峰即為財神的寶庫。耆那教把岡底斯山視為一座靈性的聖山。耆那教是一個以慈悲為宗旨的宗教,產生年代早於佛教。據說,在佛教產生之前已出現裸體祖師25位,第一位始祖叫「曲卻」,最後一名叫「培成瑪哈微」,他是與佛祖釋迦牟尼同時代人。其許多信條都與佛教有著姻親關係,主張世界是苦海,人應該艉脫苦海成佛等理論。耆那教第一位祖師「曲卻」曾在岡底斯苦修,嚴守戒律,後在岡底斯神I且之前的「桑結許赤」成佛。此岩山在印度文中稱「阿扎白 哈」,意為「有八層岩床之地」。第20位祖師及眾侍從電在此苦修成佛。總之,耆那教認為岡底斯神山是獲得解脫的聖地,至今仍陸續有耆那教信徒朝拜神山。
    苯教發源於岡底斯山地區,對神山的崇拜由來已久。苯教徒認為天象』一頂八幅傘蓋,地像一朵開放的八瓣蓮花,岡底斯山就像撐傘的把柄和蓮花的根莖,它處於世界的中心,是諸天神的駐錫地,是天神下凡和升天的天梯,故具有聯結天地的繩索功能。苯教始祖辛饒米保且之化身就從這裡下凡。還有360個苯教的神祇住在此山。這座神山還比喻為一座巨大的石金塔,或被想像為各種陰陽神之宿營地,它有4大門,即漢地門、虎門、龜甲蟲門、紅鳥門或青龍門,它們分別駐守在4個主要方向。相傳,在古像雄王時期神山周圍有許多寺廟及城堡,如蔣扎寺所在地為古像雄王國的「赤俄拉」的都城「甲如堅」所在地。神L【J聖湖被尊為古像雄王國的「神魂山」和「神魂湖」。可見,岡底斯山對藏人的響古時期已開始。
    印度教、佛教、耆那教和苯教,他們所持的信仰各不相同,所信奉的神靈也不一樣,但他們全都視岡仁波齊為神山,這就使岡仁波齊具有多種宗教疊加的神聖,使其發射出五光P色各種信仰的光輝、光環、光暈,使這座山成為萬神殿,成為東方的奧林匹斯山。
    岡底斯的另一注解,就是「眾水之源」。岡底斯山是雅魯藏布江、恆河與印度河的發源地,亦即是阿里的四大「神水」之源。它們是:北坡流出的獅泉河,今印度河的正源;南坡流出的像泉河,亦為印度河河源;東坡流出的馬泉河,即雅魯藏布江的源頭,而南坡另一側流出的孔雀河,則是恆河的上源。藏布為藏語大河之意,然而這四條「神水」原名卻並未有水之意,而喀浦為口中落下,就是說從好馬口中落下之意;正如像泉河原叫「朗欽喀浦」意為大象口中落下,獅泉河叫「森格喀浦」-…t-它們都是極富盛名的古文明之水的河流。
    關於神山有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和著名的宗教人物,我給大家說說。
   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,有一佛教徒歷盡幹辛萬苦,飄洋過海,來到岡底斯山腳。困多日糧米未進,昏昏欲倒,忽見落日生輝,霞光滿天,他眼前一亮,不由自主地站起來。剎那間,只見眾山之中有一座狀如乳峰、白如牛奶的雪峰高高聳立,直插雲間,似天界仙境;又見一道佛光閃亮其上,耀眼奪目,光芒萬丈,白遍半空,而四周山川,肅靜環立,鮮亮如珠。一種神聖的感覺從這佛門弟子心中油然而生,便將其取名為神山「岡仁波齊」。
    還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。相傳印度一高僧曾預言,說在現中國阿里境內有一座非常奇特的雪山,彷彿是新折下的象牙,白色夜蓮一般的皎潔佈滿天空,世上無雙,名叫「神山」。由此吸引了無數僧人前來尋找均未發現,而誤把珠穆朗瑪認為「神山」,可有幾位意志堅定的人仍不相信,繼續堅持不懈的尋找,直到岡仁波齊山腳,才驚喜地發現此山便是「神山」,這才了卻僧人們的心願。從那以後,神山便這樣被確定下來..
    後來,神山被一聖湖裡的龍王發現了,堅決固執地欲將此山搬回龍宮。同時印度的一位神仙也欲將神山搬到印度。正當他倆爭議,準備大戰一一場時,被釋迦牟尼知道,從天而降,說道:「兩位何必相爭,神山就是神山,應該有自己的位置。」說完,他在神山的東西南北各踩一腳,從此像釘子般牢牢固定於這個位置了。如今釋迦牟尼的腳印還依稀可見..
    神山南面有條小溪。相傳,這溪水是格薩爾王王后卓瑪經常洗頭髮的地方。西面有一座馬鞍形的山峰,那是格薩爾王留下的馬鞍。它的神奇之處是:懷孕的婦女到LU頂後,爬上鞍部騎一下,從右邊返回可生一女孩,從左邊來可生一男孩。東而是凡人的最佳歸宿地。人死後,如能在此天葬,可以消盡此生的罪孽,升人天
堂。在神山修行過的大師中,最著名的是米拉日巴。他是位出生在阿里芒域貢唐(今日喀則吉隆)地方的苦行僧。年少時喪父,家中的財產被親戚霸佔,為復仇他前往衛藏學得咒語,咒來冰雹致使人畜傷亡,莊稼殞毀,從而造下深重的罪孽。後來他跟從噶舉派大師瑪爾巴苦修,歷盡艱辛,才終將前身罪惡洗淨。作為米拉日巴重要的修行之地的岡底斯山,最為廣泛流傳的是米拉日巴與苯教教徒鬥法獲勝的故事。
    神山的北面有一塊奇石。當年米拉日巴與苯教弟子鬥法,米拉日巴按順時針方向轉,苯教弟子納若奔瓊按逆時針方向轉,最後相遇於山腳,納若奔瓊兩眼怒視刑方,隨手拿起一塊像綿羊大的石頭,放在路中,擋住了米拉日巴的去路。米拉日巴很和氣地說道:「這為什麼?」納若奔瓊說:「你有本事就從這石頭上過去。」米拉日巴微微一笑,隨即電取一石頭,像一頭犛牛大,放在納若奔瓊石頭之上,然後拂袖而去。現在還可以在北山看到他倆鬥法時留下的石頭,上大下小。
    神山山腰有一巨大的淡紅色岩石,邊緣呈牙狀,象牙輪。齒輪和石頭之間有圈凹進去的溝槽,把平岩和雪峰明顯地分隔開來。相傳,印度教主神濕婆喜歡在脖子上纏一條大蛇,後與多瑪相愛,因為多瑪害怕蛇,濕婆就把蛇從脖子上取下,放在這塊石頭上,從此神山就留下了這條永恆的溝痕。
    這裡還有一個佛教故事。米拉日巴當年在此地講經時,有個信奉苯教的青年教徒納若奔瓊,自稱法力高強要與米拉日巴鬥法。他選擇了十五黃道吉日與米拉日巴比賽登山,約定誰先到岡仁波齊峰頂誰便為神山之主,十五日晨,納若手搖單鈸,腰別皮鼓向峰頂奔去。而米拉日巴卻穩坐洞中繼續與弟子們講經,到了目上三竿才出涸,望見納若拼命繞山而上,米拉日巴悠然回洞對弟子們說:「此人乃無能之輩。」過了一陣他才搧動袈裟,扶搖而上到山頂。等到納若奔瓊筋疲力竭到達山頂,見米拉日巴早已在此誦經修行,他十分羞愧而雙腿癱軟,連人帶鼓滾下山去。至今山頂到山腳還有一道深深的溝痕。神山之爭正是以米拉口巴的勝利確立了佛教在「神山」的地位,雖然神山依然還是眾多教派共同的信仰之地。苯教徒納若甘拜下風後就向米拉日巴求得一塊修行地,現在神山東南側的本日山便是苯教的修行聖地。
    神山腳下有一座石頭房子,房頂I二有一巨大的石頭,上有一枚永恆的手印。傳說有一天,米拉日巴和納若奔瓊在此相會,恰逢天下大雨,米拉日巴就對納若奔瓊說道:「雨下得太大,我倆急需躲避一下,讓我們齊心協力蓋個房子暫用吧,您願意砌圍牆還是蓋房頂?」納若奔瓊想到蓋房頂沒有木料,砌圍牆石頭四處皆是。於是他選擇了砌圍牆。當納若奔瓊拿大石頭時,米拉日巴一瞪眼,石頭頓時粉碎。納若奔瓊藉此機會大砌圍牆,可歪歪扭扭不成樣子。,米拉日巴等圍牆完工,隨即抓上巨石,蓋嚴屋頂,恰如其分。所以現在人們將其取名為「鬥法房」。
    由於米拉日巴與納若鬥法那年是藏曆的馬年,後來便有了12年一次的馬年朝山盛會,一直延續至今,屆時朝拜的人們人山人海,景象極為壯觀。雖因教派的不同而信徒們轉山的方向不一,但大家卻一致認為,此年[出界所有的「神」都集中在這裡。一個佛教徒一生最大的夙願莫過於去岡底斯山朝聖。他們認為,圍繞岡仁波齊轉一圈可以洗盡一生罪孽;轉}二十圈者,在5【)(】輪迴中免受地獄之苦;而轉上百圈者,便可以升天成佛r。所以說,岡仁波齊是信仰者、崇拜者和讚頌者的頂峰,其是高懸於聖人、聖徒和百姓心靈中的精神之巔,人們認為:只要朝拜過岡仁波齊,其餘的山就都不用朝拜了。
    神山每年的換經f皤儀式,是一個盛典。換經幡儀式在神山的西麓舉行。在神山西麓的色雄(金盆)灘中,矗立著一根奇高無比的風馬旗柱(藏語叫「達慶」),它高24米,贏徑0 3米多,用帶毛的生牛皮裹著柱身,看上去像一支巨大的船桅,旗柙:底部深深埋於土中,並有許多大石塊堆在底部用以加固,還有幾根粗長的繩子將柱身向四方拉緊固定,以防狂風吹倒。,旗桿頂部有個黃銅頂子。柱身上下拉緊用的繩子上纏滿了五彩經幡。每年的藏曆四月十五日,神山要舉行每年一度的神聖的換經幡儀式,屆時,來自印度、尼泊爾、不丹、錫金、巴基斯坦、美國、英國、瑞士、奧地利等
國的遊人、香客和來自國內雲南、四川、甘肅、青海及西藏各地的藏族同胞,紛紛來到神山腳下。晌午時分,大旗柱右側一頂白色帳篷中傳來法鈴聲,岡底斯南麓的江扎和西面的曲古兩寺的僧眾的祭祀典禮開始了。接著祭祀的主持人,手捧潔白的哈達,緩緩走向大旗柱。他的行動似乎是無聲的命令,人們也一起湧過去,拉著繩子,只等口令了。主持人立於旗柱前,沉默片刻,之後高聲喊道:「肖——吉拉!肖——尼拉!肖松巴拉」(勞動號子),在號令的指揮下,人們將巨大的木桿緩緩地放倒在地下。據說,在大旗柱上掛了整整一年的經幡能消災減難。而法力最大的莫過於柱頂上的哈達、經幡和各種香料。 舊經幡已摘下,事前安排好的人員將縫好的嶄新的經幡、哈達等披掛於旌柱,之後,眾人也將各自準備的哈達等敬獻給神山的物品拴掛在旗柱上。主持人手捧哈達在旗柱前沉默片刻,繼而他一聲令下,人們齊心合力,將旗柱半豎起來,部分人用準備好的木架將其頂住。此時大旗柱頭朝曲古寺,說是為了讓它朝拜該寺一夜,第二天早晨它才能重新站起來。 第二天早晨,兩寺僧,眾早早排成長隊,開始緩緩轉柱,湧經祈禱,領頭的是江扎寺活佛。儀軌主持人這天非同尋常,衣著莊重,嚴肅認真。除了自願來的群眾外,還有兩台東風大卡車在待 命。終於,大旗柱又站r起來,眾人齊喊「拉加嘍」(願神勝利)祝願神山保佑天下平安,人無災畜無病的同時,紛紛燒起桑煙,把風馬旗撤向藍天。從這天起也宣告新一年轉山的開始。轉山是來自不同地方朝聖者最常採用的方式。但因宗教不同,他們轉山的路線和方式也有區別。佛教徒的路線分兩條——內圈和外圈。外圈是以岡底斯山為核心的大環山線路,內斟是繞 山南側的因揭陀山的小環LU路線。轉IL』人說轉13轉為一整圈,轉一圈可洗盡一生罪孽,所以都是在轉足13圈外線之後再轉內線。外線總長32公里.徒步需3天功夫,磕長頭則需15天到20天。
    轉山的起點在達欽。現在這裡是重要的畜產品集散地。轉山路通過一座被認為是岡底斯‥f大門的佛塔。一直向西延伸到拉曲河谷。由此西行,年日寺是朝聖者必經的一座寺院。岡仁波齊周圍共有5座寺廟。年日寺為轉山第一站,以後依次為止拉寺、松楚寺、江扎寺和賽龍寺,其中,後兩座寺位於內線。關於這五座寺廟,有不少神話般的傳說,並留存有豐富的塑像雕刻壁畫等,建築規模以江扎寺為最。拉曲河谷還有一處佛教遺跡:大象隱居洞。據說,蓮花生曾在此洞修行,並埋藏了佛經。從這裡 向北走去,順著狹長的河谷,到了長壽三組峰,它們分別是度母山、阿彌陀佛山和維佔那山。再向北行,就是轉山路上必經的第二座寺廟——止拉浦寺。它坐落在岡仁波齊背面的大拐彎處,白龍河、東龍河和卓瑪拉河在此匯流而下。止拉浦意思為白牛角洞。它的對面分別是象徵著觀音、金剛持和菩薩的三座山峰。轉山之路從此向山上延伸,途經有奇形怪狀岩石的鬥巴卡耶,人們可在這裡衡量自己的善惡之業,之後再至海拔6138米的卓瑪拉山口。這是全路程的最高點。卓瑪拉山口有一磐石,上面有隻腳印,周圍掛著許多經幡。傳說聖者米拉日巴和苯教徒納若奔瓊曾為誰佔領岡底斯而鬥法時,倆人相遇在卓瑪拉山口的巨石上,為說服對方皈依自己的教派而互不相讓,時間久了
石頭上都踩出了深深的腳印。山口南面是托吉錯,意為慈悲湖,傳說在此湖中沐浴,能洗淨身上的污垢和孽障。割過山口下到岡底斯山東面谷地,路經第三座寺廟——松楚浦。相傳,此寺也是後人因紀念米拉日巴與納若奔瓊鬥法而建造的。再向前轉,就回到了起點——達欽。
    內閣的起點也是達欽。路上所經第一座寺廟是江扎寺。這是直貢噶舉派的多傑增巴所建,是直貢噶舉的根據地。繞過因揭陀山就到直貢噶舉十三塔。塔中分別供著】7位直貢法嗣的法體,白此再向前則回到起點。內圈還要經過兩座湖,小噶巴拉湖水呈白色,而噶瓦拉水則呈黑色。



目的地

西藏旅游景点
拉萨旅游景点
林芝旅游景点
日喀则旅游景点
转经筒
山南旅游景点
昌都旅游景点
那曲旅游景点
阿里旅游景点

↑热搜词:珠峰 布达拉宫 纳木错 川藏线
快速查询您将去西藏旅游的天数
1 2 3 4 5 6 7 8 9 10 11 12 13 14 15

欢迎美国俄亥俄州都柏林的朋友来西藏旅游!

購物車

購物車當前 0 商品.
小計 : ¥0RMB
 結帳
語言: 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English mobile/手机版    貨幣: 
0

在线
客服

在线客服服务时间:9:30-22:30

选择以下的方式马上沟通:

客服
热线

189-0891-0321
7 X 24小时客服服务电话

微信
客服

官方微信客服
顶部